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完Todd Solondz的作品。幾年前在金馬影展看過他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的《心靈戰火》(Life During Wartimes),厭惡到一個極點。那時候還很菜,完全不知道美國獨立製片的脈絡,不知道Todd Solondz是何許人也,也不知道《心靈戰火》與前作《愛我就讓我快樂》(Happiness)究竟有何關係,只對片中刻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對白、突兀且讓人不適的氣氛,以及漫無目的的劇情有些無法忍受,看到中間乾脆閉目養神,反正當天還有另外兩部片要趕進度。
好多年過去了,看完《歡迎光臨娃娃屋》,想想或許當初翻譯有問題,或許是真的蠢了些,但似乎有好好靜下心來認真看Todd Solondz電影的必要。日舞成長題材何其多,能拍得如此殘酷又真誠又帶一絲幽默的作品還真是少之又少,比起來近年作品如《三分男孩》(The Way Way Back)或《Kings of Summer》之流還真是顯得膚淺了(雖然《Kings of Summer》的幻想氣質還是一樣迷人)。那種誠實得刺骨、不眨眼直視現實殘酷,同時又高度風格化的執導,看越多美獨越理解他的影響之無遠弗屆。青春成長電影的女主角不一定要是個聖人(看看那精美的《The To-Do List》),《歡迎光臨娃娃屋》便把這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 |
| 比起女主角的成長故事,她與Brandon的愛情戲是我全片最喜歡的處理 |
不過,稱讚歸稱讚,還是無法真正在心裡接受《歡迎光臨娃娃屋》。扣掉對於deadpan的精準掌握,感覺Solondz還是太喜歡刻意去碰觸性侵、霸凌或暴力等敏感議題,但口吻永遠帶著一種"表面"上漫不在乎的屌兒啷噹(只是表面,認真看不難感覺到他對角色的憐憫與關懷)。也不是說衝撞禁忌不好,但那種混合天真與殘酷(這麼說起來,順間又想到莫名奇妙變成超級顯學的Wes Anderson)的筆觸既獨一無二,也讓同時人渾身不舒服-想來這是導演的心裡盤算就是。另外,比起劇本與引導演員,Solondz的畫面實在是非常,嗯,有獨立精神。這點當然不是什麼大不了問題,只是看起來還是有夠醜就是。
電影結束後與M有場激辯。可能是主角實在長得太神似(政治不正確時間之微胖白人少女帶膠框眼鏡都長得差不多),看完《歡迎光臨娃娃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當年風風火火的《小太陽的願望》。我非常非常愛《小太陽的願望》,還記得當初看完出電影院激動地蹦蹦跳跳打電話給每個朋友請他們務必趁著金馬影展進戲院觀賞,M則是非常喜歡《歡迎光臨娃娃屋》,然後極度厭惡《小太陽的願望》。誠實說,之所以沒辦法愛《歡迎光臨娃娃屋》,終究還是因為對我來說,笑中帶淚的重點是笑,是就算再悲苦也要努力快樂的勇氣,而非淚水充滿眼眶時的苦笑;相對的,M覺得《小太陽的願望》太過甜膩虛偽,缺乏《歡迎光臨娃娃屋》的誠實入骨。爭執半天其實也沒有什麼對錯問題,純粹對於生命以及電影所應呈現的生命一干想法罷了。
但我還是很愛《小太陽的願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